“时间就是大脑”,这句在医学界广为流传的警句,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或“中风”,而言,是字字千钧的真理。每一分钟的延误,都意味着数以百万计的脑细胞永久死亡,意味着患者可能面临的语言障碍、肢体偏瘫、认知下降,甚至生命的代价。

当家人突然出现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半身无力等症状时,恐慌和无措是大多数家属的第一反应。然而,正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家属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成为决定患者未来生活质量的关键。您不是旁观者,而是这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保卫战中,最重要、最前沿的“第一响应人”。
第一部分:识敌——火眼金睛,快速识别脑梗信号
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准确识别是第一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症状往往来得突然,但并非无迹可寻。请牢记国际通用的“FAST”原则,或更符合我们语言习惯的“120”口诀,它能帮助您在短短一分钟内做出初步判断。“1”看——1张脸不对称: 请让患者微笑一下,或者龇牙。观察他的两侧面部是否对称,有没有一侧口角下垂,鼻唇沟变浅。这是面神经中枢受损的典型表现。“2”查——2只胳膊没力气: 请患者双臂平举,保持10秒钟。如果其中一只手臂不自觉地往下掉,或者根本无法抬起、举平,这预示着肢体运动功能出现了障碍。“0”(聆)听——听说话是否清楚: 与患者进行简单的对话,让他复述一句简单的话,比如“今天天气很好”。注意他是否口齿不清、大舌头,或者完全说不出话,又或者能听懂但无法表达,甚至听不懂你的话。这些都是语言中枢受损的信号。
有些患者的症状可能很轻微,或者持续几分钟、十几分钟后就完全恢复正常,这被称为“小中风”或TIA。千万不要因为症状消失了就掉以轻心! TIA是脑梗的最高级别预警信号,提示脑血管已经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短期内发生完全性脑梗的风险极高。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就医,绝不能拖延。
第二步:精准记录发病时间,这是“救命时间”!
从患者出现第一个症状开始,请立刻看一眼手表或手机,精确到分钟,并把这个时间牢牢记在心里,或者写下来。这个时间是决定患者能否接受溶栓治疗的最核心依据。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最有效的再灌注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都有严格的时间窗口。静脉溶栓的黄金时间通常是发病后的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如果连发病时间都说不清楚,医生将无法评估风险,很可能就错失了最佳治疗机会。
第三步:让患者保持正确体位,安抚情绪。
在等待救护车到来的几分钟里,您可以这样做:解开束缚: 解开患者的衣领、领带、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最佳体位: 让患者平卧,如果患者呕吐,或者意识不清,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导致窒息。不要用枕头垫高头部,因为这可能影响脑部供血。患者此时往往非常恐惧,家属的镇定是最好的安慰。
第四步:严禁这些“好心办坏事”的行为!
在急救现场,有些错误的“常识”比不作为更危险。不要喂任何东西! 无论是水、食物还是药物,都不要喂。患者的吞咽功能可能已经受损,强行喂食极易导致呛咳、窒息。不要自行用药!在未明确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中风前,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加重出血,后果不堪设想。不要掐人中、扎手指! 这些民间方法不仅无效,还会因疼痛刺激导致患者血压升高、情绪紧张,加重脑损伤。不要试图“唤醒”或让患者活动! 强行让患者坐起、站立或行走,可能会加重脑部缺血,甚至引发摔倒等二次伤害。

患者会被立即送入“卒中绿色通道”,绕过排队,优先进行头颅CT检查。CT的目的只有一个:快速排除脑出血。只有确认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再灌注治疗”。再灌注治疗,顾名思义,就是重新打通堵塞的脑血管,恢复脑血流。这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两种:静脉溶栓: 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溶解血栓。这是最基础、最普及的再灌注方式。动脉取栓: 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通过微创介入手术,将导管送入脑内,用支架或抽吸技术将血栓取出。在溶栓药物的选择上,医学界也在不断进步,力求更高效、更安全。过去我们可能更多地听到阿替普酶,而近年来,一种名为替奈普酶的药物在临床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并逐渐成为许多卒中中心的重要选择。目前,《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和《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23》均给予替奈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最高等级的ⅠA类推荐,据相关研究表明:替奈普酶治疗发病4.5h内的AIS具有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具体选择哪种溶栓药物,是卒中中心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发病时间、年龄、体重、卒中严重程度、有无出血风险等)进行综合评估后做出的专业决策。 作为家属,您的任务是充分信任医生团队,快速签署知情同意书,为治疗扫清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