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海,相隔千里,却因同一份信念而紧密相连,截然不同的风光,却共同见证了一场青春的奔赴。这个盛夏,威海职业学院石榴籽青年推普志愿团跨越1600公里山海之距,将梦想与担当装入行囊,飞向八桂大地。

  志愿者们以脚步丈量乡土,用心灵感受脉动。他们深入马蹄村,挨家挨户走访,身影穿梭在热闹的集市、阡陌纵横的果园。他们走进校园,与村民、果农和孩子们促膝长谈,只为寻觅和打捞最真实、最鲜活的乡音。然而,调研中一道无形的高墙逐渐清晰,它不仅牵绊着乡村振兴的脚步,更锁住了大山的馈赠。

  在马蹄小学“推普实践基地”的挂牌声中

  课堂化作文化交融的平台:山东树叶刺绣与壮锦纹样并置,孩子们用普通话描摹“壮锦里的太阳花”

  胶东花饽饽遇上忻城马竹笋,“舌尖上的广西”在童声配音中愈发鲜活;

  清晨的教室,《你要写中国》的诵读声穿窗而过,志愿者握着孩子们的手临摹“强国有我”,墨香在宣纸晕开;

  退役士兵志愿者身着军装,带孩子们用普通话讲述建军节的故事,稚嫩的少先队礼与“保家卫国”的呐喊,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放学回家,四十名留守儿童化身家里的“普通话小老师”,语言的新芽,正顺着家校共育的藤蔓,在乡间悄然生长。

  语言的桥梁,不仅要连接心灵,更要通向产业振兴的远方。志愿者们不畏泥泞,深入竹笋种植山,用镜头记录下大山的馈赠,并为农产品精心拍摄宣传视频。

  直播间被架设在村委会大院,搬进了果园深处。志愿者们手把手地开展“直播话术特训营”,将朴实的“土味方言”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带货普通话”。当果农们用流利的普通话说出“我们的百香果,甜到你的心尖上!”时,我们知道,乡村振兴的持久活力,正在被悄然注入。

  短短十二天,是一次深耕“推普”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场与壮乡人民真诚的“双向奔赴”。从初到时方言沟通的陌生,到双语教学的默契配合;从滞销农产品的焦虑,到直播间里不断跳动的订单惊喜,志愿者们的认知在辛勤的汗水中得到了升华。

  乡村振兴,前路漫漫,但未来可期。我们坚信,这条用语言铺就的“壮”美振兴之路,因青春力量的汇聚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并将在八桂大地上持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署名:李海洋 吴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