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美兰空港(00357.HK)中期业绩公告正式对外发布,2025年上半年股东应占净亏损约702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48亿元大幅收窄约71.7%;每股亏损从0.52元降至0.15元,降幅超70%。尽管仍未实现盈利,但这份成绩单里暗含的“减亏加速度”和长期布局,值得每一个关注海南自贸港的投资者挖掘。

短期亏损:看得见的压力,说得清的原因

业绩公告中,可以先从几组核心指标来看本次业绩的变化:股东应占净亏损2025年中期约7020万元,2024年中期约2.48亿元,收窄71.7%;每股亏损2025年中期0.15元,2024年中期0.52元,收窄71.2%;净亏损(合并口径)2025年中期约6231万元,2024年中期约2.57亿元,收窄75.8%。从数据看,亏损幅度的收窄堪称“跨越式”。但公告也坦承,若剔除2024年同期计提的仲裁案件赔偿款这一特殊因素,今年上半年的亏损其实同比有所增加。然而这背后,其实是由两个短期压力点所导致:

一是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回流效应。2024年上半年受天气影响,由其他出行方式改航空出行溢出的旅客本年度回流,同时随着各类交通运输方式日益完善,旅客出行方式多元化,导致美兰机场运营指标下滑,飞机起降架次及旅客吞吐量同比分别下降3.43%和4.05%。二是宏观经济对非航业务的冲击。受旅客消费意愿减弱以及美兰机场旅客吞吐量下降等因素影响,非航空业务收入同比减少近4200万元,其中酒店收入、贵宾室收入降幅均超10%。

综上来看,这两个短期压力点相互叠加共同作用于美兰空港,造成了2025年上半年亏损同比增加的局面,这也反映出机场运营在短期内受外部环境和行业竞争影响较大的特点。

长期底气:自贸港封关+业务升级,潜力已现

短期压力难掩长期价值。美兰空港的核心逻辑,始终绑定海南自贸港的“开放红利”,而海南自贸港全岛封关运作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正是这一逻辑的关键节点。

海南自贸港封关后将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的监管模式,国际人员、货物流动效率将大幅提升。作为海南岛的主要航空枢纽,美兰空港已提前布局。

在航空业务方面,美兰空港的国际航线网络布局持续扩张。2025上半年不仅新开“海口=伦敦”“海口=东京”“海口=吉达”等航线,还稳定运营海口至悉尼、墨尔本等澳新航线,带动国际及地区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长15.53%,国际及地区货邮吞吐量增长11.84%,并进一步强化中转服务能力,全新升级改造的国际中转区正式启用,“通程值机”覆盖悉尼、迪拜等8个境外航点,“内地=海南=东南亚/澳新”的中转航线扇面逐渐成型,可为封关后的国际客流爆发铺路。

在非航业务方面,美兰空港商业潜力也远未完全释放。尽管非航收入短期下滑,但结构性亮点值得关注:通过广告业务优化,特许经营权收入逆势增长2.51%;与新加坡樟宜机场(中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的中新(海南)空港商业管理有限公司已揭牌稳健运营,并启动航站楼商业改造,引入Dior、Burberry快闪店,以“免税+”理念为核心,探索免税业务与演唱会、文化、文创等领域融合的创新营销模式,今年上半年成功争取到美兰机场作为陈奕迅演唱会官方授权应援点,为全国民航业内首例,长期来看有望提升商业坪效;美兰机场免税店精选热门品类,推出“免税盲盒”,结合海口海关“跨店购”等新政,有望在消费复苏后重拾增长。

在财务营收方面,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入约2.78亿元,同比增长19.16%,显示主营业务造血能力增强;资产负债率62.27%,较去年底下降0.84个百分点,财务杠杆趋于稳健;手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5.08亿元,叠加充足银行授信,足以覆盖短期债务,为日常经营及短期负债还本付息提供支撑。

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底气

公告显示,海南自贸港封关政策通过制度创新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开放与监管平衡,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2025年下半年美兰空港将把握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机遇期,全力构建面向"两洋"的航空区域门户枢纽.聚焦主业,完善航线网络布局,拓展航空客运与货运市场,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推进安全生态建设;并紧盯重点项目进度,提升国际中转保障能力,优化战略规划并加强对外合作;在运行服务方面,着力提升服务品质与运行效率,加强员工关爱;在内部管理上,推动减负增效,强化人储备与数字化建设,通过系列举措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支撑。

分析认为:美兰空港的中期业绩,虽然短期有客流分流、消费疲软等转型阵痛,但长期方向明确,有封关带来的开放红利和航空枢纽的不可替代性。

一时的亏损难以让投资者忽视自贸港封关后可能爆发的国际客流、货邮增量,以及非航业务的商业升级空间。对于投资者而言,当下或许正是观察这家上市公司“深蹲起跳”的关键窗口——毕竟,站在自贸港的风口上,优质枢纽的价值从来不止于短期盈亏。